第八十三章 提议恢复文讲所(2 / 2)
“以前不是没有邀请作家到杂志社改稿的,只是非常少。就算邀请改稿,杂志社邀请的也是成名的大作家。至于新人作家,改稿只能通过邮局信件往返。”
“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,邮件往返改稿的优点是杂志社省钱,花费的只是邮票钱。但缺点不少,首先是时间成本,邮件邮递速度慢,近的都要一周时间,远的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都有。改一次也就罢了,改稿次数多了,作家和编辑都要疯。
其次,邮件传奇也有风险,作家原稿在邮递过程中丢失也不是一次两次,作家们对此也是有意见的。毕竟,作家们写完稿子,也不可能再誊抄一份留作备用,是不是。”
“老一辈作家还好,新人作家有不少就是在这种煎熬下对写作失去信心,实在太可惜了。”
胡为民问,“朱老师,你们是怎么想到借调写作的?”
“说白了,还是缺少人才啊!”朱盛昌感叹道。
“这些年,老刊物复刊,新创办的刊物也是越来越多,我们这些人隐隐有预感,文学大时代可能真要来了。这本来是好事,但杂志创办起来后,我们才明白,国内缺少作家啊!”
原来,在那个特殊时代,好多老一辈作家都不在写作。
青年作家呢?
因为上山下乡的关系,还有心文学创作的人大大减少。
就算还有这个心的人,因为缺少老师,这条路也很难走下去。
此时的文坛正是青黄不接,难以支撑众多杂志社对新作品的庞大需求,很多杂志社、编辑部就只能从一些业余作者的来稿中发现有希望的苗子。
但这些苗子吧,也太新了点,不能说写作经验一点没有,但到底是没有系统学习过的,实在是太过稚嫩。
但既然是好苗子,又不能不培养,于是人文社这边提出了“借调写作”的主意。
他们把内部判断有潜力的新人作家借调到杂志社写作、改稿,吃住都在招待所,在编辑的帮助下修改作品,直到能达到发表或者出版要求与质量为止。
别说,这种方法还是有用的,最起码,《当代》是尝到了甜头的。
只是吧,这个成本确实有点高。
毕竟,随着文学大时代来临,喜欢写作的人越来越多,总会有新人进入编辑们的眼中。
这就造成越来越多新人作家住进杂志社的招待所,他们这一住还不是一两天,少的几周时间,多的几个月甚至大半年也是有的。
据说,目前招待所都快满员了。
胡为民问:“你们就这么一直养着他们?”
“不可能,我们杂志社也没那么多钱。最多一年时间,要是这么久稿子还写不明白,只能让他们收拾收拾,卷铺盖走人了。”朱盛昌摇头道。
说到这里,他看了眼胡为民。不是所有青年作家都像胡为民一样,灵感多不说,创作速度也快,改稿他不清楚,但肯定慢不下来。
要是所有作家都像胡为民一样,他们编辑不知道能省多少心,少掉多少头发。
他摸了摸越发稀疏的头发,心里直叹气。
胡为民摸着下巴,想起前世听过关于鲁迅学院的由来。
据说,鲁院的前身是文讲所,是作协培养年轻作家的地方。
而且,文讲所也不是新事物,早在五十年代就有的,只是后面停办了。
他知道,现在是没有文讲所的,否则他不可能听不到一点消息。
既然如此,是不是可以提前让文讲所重新现世呢?
如果有老师教的话,新人作家的成材率肯定比编辑们教强数十倍。
“朱老师,上面有没有考虑过文讲所?”
“文讲所?”朱盛昌愣了一下,猛然明白他在说什么。
“对呀,我们怎么就忘了文讲所!”
朱盛昌拍了拍手,恨不得立刻回去找秦昭阳商讨这件事。
恢复文讲所如果由他们当代编辑部提议,绝对是大大长脸的一件事啊!
而且,他觉得这事成功的概率非常高,毕竟,全国对作家的需求是有目共睹的,没有教作家写作的地方,只靠他们杂志社,效率太低。
“为民,你提的意见太有用了,我代表编辑部,代表新人作家谢谢你了!”朱盛昌感激道。
胡为民摆摆手,谦虚道:“我也是突然想到的,其实没有我,早晚也会有人提出。”
“不一样,早一天,晚一天都不一样啊!”朱盛昌神色激动,心思早已不在吃饭上面。
胡为民看出来了,“朱老师,要不你先回去和秦主编商量一下?”
“这……这不好吧?”
“吃饭的机会多的是,就像你说的,文讲所早恢复一天,对全国的作家都是好事。”
“为民!”
朱盛昌握住胡为民的双手,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