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科幻灵异 >大唐凌烟志 > 第167章 浩州血战,唐军退守绛州

第167章 浩州血战,唐军退守绛州(1 / 2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武德二年冬月初六,北疆朔风裹挟着刀戈寒气席卷河东。宋金刚在八月份攻打浩州失败后,割据马邑的枭雄刘武周,亲率两万精锐步骑自雀鼠谷南下,旌旗蔽日直扑浩州(今山西汾阳)。

这座控扼汾河谷地的军事重镇,此刻城堞上飘荡的唐字大旗在凛冽寒风中猎猎作响,自三个月前介州陷落,浩州便成为李唐王朝在河东最后的堡垒。浩州刺史刘赡固守抵御,唐高祖族侄李仲文也率军到达增援,与其共同坚守浩州。

刘武周在得到突厥始毕可汗的军事支援后,令先锋大将宋金刚率突厥精骑万人为前导,自马邑(今山西朔州)沿汾河谷地突破冰封的汾水支流。攻陷介州后,其军\"乘胜围浩州,昼夜急攻\",以三十架云梯轮番冲击西南城墙,更以十丈攻城槌连破三重瓮城。

李仲文亲执火把点燃燧台,赤色狼烟沿吕梁山脊烽燧系统直抵三百里外的长安。当时唐军守城器械包括三百具伏远弩与五十架抛石机,然而因粮道被敌军切断,\"矢石垂尽,士卒日食一餐\"。

至十二月十七日,宋金刚命工兵在城墙下掘地道攻破了南门,唐朝守军巷战三昼夜后,仅余两千残兵突围退至绛州。

唐初绛州是今日山西新绛县,位于山西省西南部,坐落在汾河下游临汾盆地西南边缘。这座古称“绛州”的千年古城,自隋开皇三年(583年)建县以来,已有1400余年历史积淀。唐代时,绛州位列全国七大名州,享有“七朝古都、华夏名城”之誉,其表里山河的险要地势与贯通南北的漕运枢纽地位,曾为中原王朝的军事重镇与经济命脉。

新绛县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,数量居山西省县级单位前列。始建于唐贞观七年(633年)的绛州大堂,为全国现存最早的州衙大堂,面阔七间、进深八椽的唐代木构建筑巍然屹立,见证了“武德之乱”中李仲文退守此地的烽烟往事。

龙兴寺寺内龙兴宝塔始建于唐,宋代重修时塔顶屡现“腾烟异象”,现存高42米的十三级浮屠,塔身唐代线刻佛像与宋金砖雕仍清晰可辨。

稷益庙内,明代壁画《朝圣图》以沥粉贴金技法绘就,生动展现上古后稷教民稼穑的场景,堪称农业题材壁画的巅峰之作。

在新绛,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诉说着往昔的辉煌。绛州鼓乐,作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的瑰宝,其中《秦王破阵乐》气势磅礴,重现了李世民征伐刘武周时的金戈铁马,其擂鼓技法“花敲干打”更被音乐学界赞誉为“古代军乐的活化石”。

澄泥砚,这一以汾河古河道澄泥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砚台,早在唐代便被列为贡品,独具的“贮墨不耗、积墨不腐”特性,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心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