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八章 则天文字,无字碑歌(1 / 2)
圣历元年(698)武承嗣、武三思谋求当太子,几次使人对武后说:「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。」武后犹豫未决,狄仁杰对武后说:「姑侄之与母子,哪个比较亲近?(武承嗣、武三思皆武后之侄,中宗、睿宗则武后之子)陛下立子,则千秋万岁后,祭祖於太庙;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祭姑於太庙者」。
又劝武后召还庐陵王(中宗)。武后由是无立武承嗣、武三思之意。乃召庐陵王还东都,皇嗣(睿宗)请逊位於庐陵王,武后立庐陵王为皇太子,命为元帅,狄仁杰为副元帅率兵击突厥。
武后信重狄仁杰,常谓之「国老」而不呼其名。狄仁杰好诤谏,武后每屈意从之。仁杰卒,武后泣曰:「朝堂空矣!」常叹:「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!」
张易之、张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,入侍武后。二人常傅朱粉、穿着华丽的衣服。武承嗣、武三思等都争着追捧他们,甚至为他们执鞭牵马。
中宗长子邵王李重润(中宗第二次为太子时封为邵王)与其妹永泰郡主及郡主婿武延基窃议张易之兄弟「何得任意入宫」,易之投诉於武后,武后敕李重润、永泰郡主、武延基皆赐死。
武则天晚年张易之、张昌宗兄弟迅崛起,成为武则天的新宠,武则天孙女永泰公主因与丈夫武延基和皇兄、时为邵王的李重润一起议论面张易之、张昌宗兄弟,被处死。
神龙元年(7o5),武则天病笃,卧床不起,只有宠臣张易之、张昌宗兄弟侍侧。宰相张柬之、崔玄暐与大臣敬晖、桓彦范、袁恕己等,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,佯称张易之、张昌宗兄弟谋反,於是动兵变,率禁军五百余人,冲入宫中,杀死二张兄弟,随即包围武则天寝宫,要求武氏退位,史称神龙革命。
武氏被迫禅让帝位与太子李显,是为唐中宗。中宗上尊号为「则天大圣皇帝」,武周一朝结束,唐朝复辟,百官、旗帜、服色、文字等皆复旧制,恢复以神都为东都。
神龙元年,武氏在上阳宫病死,年化的展。唐人沉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:「太后颇涉文史,好雕虫之艺。」「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,当时公卿百辟,无不以文章达,因循日久,浸已成风」。
沉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。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,大开制科。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,她亲临考场,主持考试。
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,也就是申论。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。
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,不问是否为高级官吏的子孙,而是看有否政治才能。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选拔高级官吏。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。这就大大刺激了仕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,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。这就是沉既济所说的「浸已成风」。
开元、天宝年间「父教其子,兄教其弟」,「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」的社会风气,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。正是文化的普及,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展。着名的诗人和家崔融、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。雕塑、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。
另外武则天也有不少负面评价,岑仲勉说,「武后任事率性,好恶无定,终其临朝之日,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」。